中文版 | 英文版

新闻中心NEWS

用心撑起 “桃源伞”

2017-02-22 18:20:13 浏览次数:3341

             何建明和企业管理人员交谈。

                             大光明公司生产的新款伞品

            何建明董事总经理

                大光明制伞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其实一路走来,用八个字形容‘大光明’和桃源制伞行业最为恰当,那就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鹤山市大光明制伞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鹤山市制伞业商会会长何建明这样告诉记者。

    何建明,鹤山市桃源镇人。从桃源镇引进第一家制伞企业到如今全镇拥有制伞及配套企业400多家,他是“桃源伞”发展壮大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近日,他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向记者讲述了近30年的行业发展历程。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程建华

    从制伞工人成长为企业老板

    何建明回忆,改革开放初期,桃源镇曾引进一家外资制伞企业,当时采用的是最先进的台湾技术,吸引了当地一大批人进厂务工,而18岁的自己,也成为其中的一员。

    当年,何建明每天从早上7点一直干到晚上10点,工作辛苦,收入微薄。他当过裁布、架伞骨等岗位的技术工,熟悉了各种技术后,又成为一名采购员,结识了很多业内人士,了解了大量市场信息。这一期间,东莞、深圳、佛山等地的制伞业下游企业也如雨后春笋,数量开始大幅增长。何建明从中察觉到商机,他想,佛山南海专业做伞骨,深圳又有自己做伞面的朋友,鹤山具备这么好的区域优势,能不能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呢?

    在打工几年之后,何建明于1989年在桃源创办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间制伞厂。何建明清楚记得,当时厂里只有3台机车和五六个员工,以代加工为主。工人请假,自己就顶班,设备坏了,自己亲手维修,自己既当老板,又当伙计。即便如此,何建明的制伞业务还是没有起色,两年时间里,几乎是处于亏损状态。可能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经历有关,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气馁,还是定期拜访客户和同行,了解制伞行业的最新信息。

    那段时间,何建明结识了一位广州的客户,得知他大量的订单都交给国营企业承接,但一些企业出现伞型规格不稳定、产品质量下滑的现象。正当这位客户为此发愁的时候,何建明上门主动请缨,表示可以先试加工一批伞品,如果质量过硬再与其签订代工合同。虽然试加工的伞品数量不多,但何建明十分重视,甚至自己动手,生产了一批质量达标的产品。当第一批伞交货时,对方对何建明产生了信赖,并与他一口气签订了长达两年的合约。这件事让他在事业的低谷时期看到了希望,也让企业发展有了后劲。

    1995年,何建明将原有厂房扩建至四五千平方米,注册了“名仕”、“桃花雨”等雨伞商标,并大量招收员工,开始迅速发展壮大。在生产企业普遍靠量取胜的当时,何建明却高度关注产品质量,将这看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何建明笑着说:“一把小伞的生产工序有14道,比如大裁、拉边、小裁、丝印、合片、打顶、打带等,而刚入行的时候每一道工序我几乎都亲自参与过,所以对各个技术环节都很熟悉,这为我的企业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感谢那段时期的经历。”何建明并不回避自己曾做过一线工人的经历,反而心怀感恩,将那段经历视作财富。

    想消费者之所想 不断推陈出新

    2000年,何建明注册成立大光明制伞有限公司,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和专业批发市场大量投放广告,公司化运作很快有了收益。在企业订单量迅速猛增时,何建明心里却有了新的担忧。几年时间里,桃源镇和周边的制伞企业数量成倍增长,要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具备自己特色和标识的产品。那么自己的特色和标识是什么呢?经过几年的准备和摸索,2006年,何建明正式注册了“大光明”雨伞商标,投入近百万元进行产品研发,逐渐形成了产品追求高端、实用、时尚的价值理念。“三折久和版”、“超轻铅笔伞”、“四折外翻版”等产品纷纷上市,在行业刮起一股充满人文主义和时尚精神的设计理念之风。当年,鹤山市大光明制伞有限公司的年产值突破8000万元,员工达到近600人,企业成功走出一条差异化经营之路。

    近几年,随着人力成本的逐年攀升,许多传统手工制造行业面临亏损甚至倒闭。何建明坦言,人力成本过高给制伞企业也带来了一些难题,但只要努力转型,还是有许多应对之策的。鹤山市大光明制伞有限公司每年投入近100万元进行设备改造,比如将传统的手工缝伞改为机器缝伞,一台机器相当于五六个工人的生产能力;将卷伞环节也实现从人到设备的技术转变。这些设备改造、技术提升不仅节约了人力成本,也提高了生产效率。据何建明介绍,虽然现代技术取代了许多传统的手工工艺,但像裁布这样的环节,还是有经验的老师傅裁出的布料更具有质感,因此,在进行一些精品伞生产时,他会选择让师傅手工操作。

    同时,近几年,鹤山市大光明制伞有限公司每年投入100多万元进行产品研发,并聘请知名专业院校毕业生担任设计师,设计研发了一批走在行业前端的制伞产品。“水果幽香”、“无印良品”、“异国风情”、“天使之心”、“幸运之草”……这些伞的名字就能给人无限遐想。在该公司去年生产的系列雨伞产品中,一款一键式可充电全自动伞更是迎合了年轻人追求高科技、方便快捷等需求特点,定价在500元左右;另一款可反向闭合的雨伞也解决了司机上车后雨伞不好闭合的难题。据介绍,这两款产品都在逐步被消费者熟知和认同。

    何建明说:“消费者对伞类的观念在不断改变,只有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不断创新和思考才能被认同,所以,一直以来,鹤山市大光明制伞有限公司在产品上不断推陈出新,从未止步。”

    另外,近两年,鹤山市大光明制伞有限公司开始增加产品种类,尝试利用原有设备和流水线制造帐篷,去年年产量达到30万套,公司设计生产的“正大”伞篷架还成为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据介绍,目前,桃源镇有100多家帐篷生产企业,全镇帐篷生产量占全国帐篷生产总量的四成以上,制造水平也处在行业领先地位。2014年,桃源镇被评为“中国伞篷出口基地”。

    据了解,广东省鹤山市桃源镇有制伞及相关配套企业400多家,制伞工业总产值达39.36亿元,占桃源工业比重很大。目前,桃源镇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系列帐篷伞、广告伞、沙滩伞生产基地。

    不遗余力推动行业发展

    何建明介绍,过去,鹤山因为靠近香港,水陆交通发达,许多港资企业选择找本地企业代工,产品多为外销出口,如今大部分产品逐渐转为内销,企业要在这一块学习借鉴好的经验。他说,杭州的天堂伞业集团有限公司有很强的品牌意识和产品推广意识,在行业早期就抓住机遇让产品走进国内千家万户。上次他去该公司参观时,发现其“天堂伞”在造型设计、技术工艺、面料、包装等方面都有更大的创新和突破,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这家标杆企业身上,他看到了自己企业的不足,但也让他有了努力的方向。他认为,积极创新,提升品牌,努力推动国内伞工艺和伞文化的发展,是每一位制伞从业人员的最高理想。

    2015年,鹤山市大光明制伞有限公司与五邑大学合作,挂牌成立“产学合作教育基地”,既为学校提供了实践平台,又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去年,鹤山市大光明制伞有限公司伞类制品达到100多个系列,年产量达到25万打,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成为广东省制伞行业的佼佼者。何建明身为鹤山市制伞业商会会长,带领13家会员企业到福建厦门参加中国日杂工业协会制伞专业委员会的年会,以此加强行业交流,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同时,何建明还推动鹤山市制伞业商会组织会员举办了一系列研讨会、培训班、展览会和考察等活动。比如,为了让传统手工制造企业接受电商推广理念,商会组织会员企业负责人到阿里巴巴公司参观学习网络平台的运营管理。有一次,鹤山市制伞业商会会员企业的一位员工受了重伤,何建明组织商会其他会员企业捐款捐物,帮助困难员工渡过了难关。这件事也大大增强了会员企业之间的凝聚力。

    这几年,何建明向政府部门提出,桃源制伞行业具有近30年历史,是鹤山市的特色制造行业,对安置桃源镇闲余劳动力和辐射鹤城、龙口镇起到了积极作用,希望政府下大力气对其进行帮助、扶持,让制伞业找回发展的“春天”。

    此外,何建明发动鹤山市大光明制伞有限公司成立救助困难员工基金会,每年拿出2万元对患重病和遭遇突发情况的困难员工提供帮助,让员工们在企业找到家的归属感;并积极参与鹤山市总商会培创英才助学计划,热心帮助贫困高中生完成大学学业;同时,出资对桃源小学进行教学场地改造,改善了当地小学生的就读环境。据统计,该公司近年来共投入100多万元用于各类慈善公益事业。

    在何建明的办公室里,一幅书写着“正大光明”四个大字的书法作品十分显眼。何建明说:“我来自农村,小时候做过农活,初入社会时做过工人,这些都是宝贵的记忆和财富。每次看到这几个字,我都会忆起‘大光明'成长的不易,激发着我为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出更大的力气,用心打造桃源制伞品牌。”

 

 

在线客服
  • 精品伞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帐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微信扫码了解